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为建设部直属本科院校,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铁道部直属本科院校,两校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以工为主,涵盖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6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338亩,校舍面积37.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7.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333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6.6万册,电子图书124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96人,硕士研究生530人。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机电工程系、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化学等52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规划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历史学3个专业被遴选为第二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结构工程、世界史、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伦理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应用化学等10个硕士点;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1669人,其中专任教师88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11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82人,占65.5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9人,占21.28%。现有硕士生导师118人,博士生导师9人。现任专兼职教师中有沈世钊、陈肇元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专任评审专家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拾333工程”领军人物及培养人选30余人次,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0人,省部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江苏省委、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培养对象1人。
2003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80项,国家级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共有42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出版学术著作、教材398部,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有19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检索,136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学校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4100万以上。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7年5月份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为“优秀”。2001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我校教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7年来,学生共获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多项。
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毕业生实践能力强且勤恳务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已经成为单位负责人或者行业骨干。学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学校与英国、挪威、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或实习。国际学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年扩大,自199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13批次由商务部举办的为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国家(或地区)培训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
2008年,学校党委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先后6次荣获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并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2004年设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奖项以来,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苏、锡、常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高校。2006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在“十一五”末建设成在江苏省属本科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多科性大学。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669人,其中专任教师88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11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82人,占65.5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9人,占21.28%。现有硕士生导师118人,博士生导师9人。现任专兼职教师中有沈世钊、陈肇元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专任评审专家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苏拾333工程”领军人物及培养人选30余人次,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0人,省部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江苏省委、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培养对象1人。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 青海大学概况
青海大学位于中国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始建于1958年。1997年10月,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合并;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11月,与青海医学院整合组建为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现有8个校区,占地面积2883亩,建筑面积52.5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9.0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4亿元、医疗仪器设备2.03亿元;馆藏图书124.05万余册。
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藏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昆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3院、26个系(部)、22个专业研究所(院);有教职工4152名,其中:专任教师1164名,专职科研人员233名,医护人员1751名。有专业技术人员3494名,其中:正高职称337名,副高职称857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67人,硕士625人,占专任教师的58.2%。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人,省部级教学名师、专家等214人。
目前,共有各类在校学生2.2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606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2876(含昆院2486)人,专科生1486人,预科学生295人,成人教育各类在校生7071人。
学校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65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核心学术期刊。
?
专业设置
None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优势明显,主要培养理工类应用型人才和中学师资,所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所必需的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
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
城市规划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历史学等3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