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我国最早的无线电技术专业学科之一,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授权点,198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批准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创始人为已故著名信号处理专家、IEEE终身Fellow、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何振亚教授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著名水声信号处理专家陆佶人教授。本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著的声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和教育骨干,成为我国在信号处理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前沿信息科技的研究与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学科设有教育部水声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B)、数字信号处理教研室、信息获取技术中心、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江苏省数码工程中心等。现学科主任为王桥教授。学科现有教师3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
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2)海洋信息工程;3)水下通信;4)无线通信及其网络理论与技术;5)情感计算与面向图像与语音的智能信息处理; 6)多媒体编码、传输及图像/视频、语音等内容分析、识别等技术;7)复杂网络与社交网络。
学科近年来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863高技术项目、国防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项目、型号项目等,在新型协同无线通信网络中多基站、多中继站协作处理和分布式无线资源管理与多用户调度、数据压缩基础理论研究、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及传输技术研究、网络信号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水声目标分类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应用创新成果。在国际和国内一流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出版论著20多本。
近几年学科的科研主要围绕通信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处理、水声信号处理与目标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等方向。目前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和企业重点项目数十项。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在IEEE信息论汇刊、信号处理汇刊、通信汇刊、无线通信汇刊、电路与系统汇刊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近百篇论文,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近百项,多项技术已完成产业化应用。
水声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水声信号传输与多传感器信息一体化处理3个方向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最近四年,承担了包括总装“国防973”二级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海装预研项目3项、型号项目3项等30多项研究项目,合同总金额4200万元。
在多用户MIMO、超高速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的标准化、中继协同和多点协作等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已在IEEE信号处理汇刊、通信汇刊和无线通信汇刊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百余次。授权和受理了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4项专利技术被IEEE 802.11ac和IEEE 802.16m采纳。在数字广播通信方向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并实现了推广应用。该研究工作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媒体信息处理领域,在情感计算、儿童情感识别等领域持续取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围绕智能视频信息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实时场景分析、实时表情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挖掘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完成了实用技术开发。复杂网络相关的研究中,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目前该领域总共获得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学科参与了多项江苏省内外企业的市场化合作。融合通信站、高速数字荧光示波器等产品开发获得企业认同并已经走向市场化,获得4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拥有“东南大学点子信息工程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称号,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类特色专业”,已形成了由吴镇扬教授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科已与国际知名ICT企业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与德州仪器建立了DSP联合实验室、与Xilinx建立了FPGA联合实验室、与加拿大QnX和美国德州仪器成立了智能交通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获得2000年度国务院学位办优秀博士论文奖和2003年、2007年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5篇。水声专业为近五十年来已为国防建设培养了近千名专业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