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
专业代码:080201
相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较强的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一线和相关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机械技术发展的,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理论,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培训,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维护、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现代设计方法、CAD/CAM、机电传动控制及专业特色模块课程。
专业办学历史与专业特色优势:机械工程始建于1958年的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和后来新建的机电一体化、汽车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在1997年合并而成,目前包含工程机械、冶金机械、流体传动与控制三个特色专业方向。2008年机械工程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机械工程专业获批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该专业获批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专业学科建设:本专业以“立足行业特色、服务区域需求、站在学科前沿、拓展新的领域”为培养宗旨,现拥有机械工程(省示范性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专业师资、科研平台:机械工程专业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92%,具有博士学位占5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
立足于地方与行业,形成了离子型稀土萃取成套设备、稀土金属冶炼设备、矿山机械及工程、机器人应用技术、矿冶装备可靠性及健康管理、矿冶机械装备的失效控制技术等特色和优势;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中金岭南集团、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钨业集团等30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效显著。
专业就业前景与工作适应范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名列前茅;可以在大型厂矿企业、高校、研究设计单位从事机械系统与装置、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工程机械、流体传动与控制的研究、设计、制造、营销和教学工作,以及矿冶机电装备的高效节能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和开发,还可在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
随着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子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0项;获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第八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一等1项,三等奖1项;获工程实训比赛全国二等奖1项。不仅实现了江西省在以上赛事中全国一等奖或金奖零的突破,而且获奖等次和获奖数量一直稳居江西高校前列。机械工程搭建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种类齐全,活动内容丰富。学院拥有机器人协会、机械创新设计协会、三维数字化设计协会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其中机器人协会被团中央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20%以上,其中大部分进入985/211重点高校深造。
国家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学科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也是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
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三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01年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
按照机械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江西理工大学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扎实机械专业理论基础和矿冶装备特长、具备丰富的矿冶企业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具体的层面上,知识点、能力与素质的目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① 具备应用机械专业所需的科学、数学、工程科学基础知识;
② 具有矿冶机械专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与矿冶机械专业相关的个人能力与专业素质;
③ 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在多学科合作团队工作;
④ 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经验。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将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
1. 掌握工程技术,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2. 掌握专业相关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
3. 具有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4. 具有综合工程实践经验和产品生命周期工程的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