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简介 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坐落在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美丽富饶的长三角腹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艺、教、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60多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人。馆藏纸质文献145.7万册,中外文现刊153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39万多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5万多种,各类数据库2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5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40多人。具有正高职称95人,具有博士学位123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有60多人次获批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学校与德国、英国、挪威等国家及省内外的有关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多名。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按照“做强做特应用型人才培养,做精做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学校还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800多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重点专业14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有省工程中心、省工程技术中心、省重点建设实验室5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常州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工程技术中心6个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多家。 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承担横向科研课题3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多项,获得发明专利7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700多篇,在CS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200篇,出版各类著作、教材300多部。 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5月)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40多人。具有正高职称95人,具有博士学位123人,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7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8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有60多人次获批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和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学校与德国、英国、挪威等国家及省内外的有关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多名。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全职教授或兼职教授。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1、中文系:中文系成立于1997年12月。目前设置语文教育、文秘教育两个专业。目前在校生980人。系资料室藏有杂志、学报图书近3000册。系微机室有电脑17台。
中文系大多数毕业生在区内外的教育或其他领域已成为骨干力量。有的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从2002年开始已有240 多名学生升入区内外本科院校,多数毕业生已取得后本学历,其中还有30多名毕业生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中文系是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最早的系之一。现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小学(文史方向)教育、文秘教育和蒙古语言文学教育四个专业。目前在校生已达800余人。各专业开设公共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地方选修课各类课程32门。全系下设汉语、文学、文秘、蒙古语文和综合等5个教研室。系资料室藏有全国各杂志、学报、中外文学名著等图书近3000册。系微机室装有电脑17台。
中文系现有教师32人,其中教授1人,另聘客座教授3人,副教授15人,有2人先后荣获曾宪梓教师基金奖,3人被 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或先进工作者。
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建有“春草文学社”,“演讲学会”、“文艺工作队”、“书法学会”,出版“春草”文学刊物一种。
近年来,在校学生在区内外出版的报纸、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在2001年全区教育系统首届普通话大赛上我系学生获得演讲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中 我系学生获三等奖。2001年学生升入内师大本科的有14人,并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系毕业生已有8人读攻硕士学位 ,2人在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师大攻读博士学位。
1980年以来,共出版了学术 专著5部,参编或主编教材12部,在各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完成区级科研项目1项,校内教学改革3项。
中文系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放在首位,毕业生已遍布自治区各个地方,就业率百分之百。
2、政史系:集宁师专政史系创建于1977年。现有在校生787名, 函授后本生1000多名。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6名,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和取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的共24名。
政史系现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政史、地理、政法、政法史、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等8个专业,学制三年。另设有中国史、世界史、政治、经济、法律、地理6个教研室。
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加快我校教育改革,该系近年来在专业设置上作了大幅度调整,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开设了地理、政法和会计电算化三个专业。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民法、刑法 、宪法、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管理、社会学、公共管理学、领导科学等课程。
政史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法学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学、宪法、民法与民事讼法、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文化史等课程。
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计算机、商贸英语、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消费行为学、商品学、商贸谈判技巧、广告与信息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政法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学、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社会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婚姻法、中外法制史等课程。
地理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人文地理学概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学、民俗学概论、环境生态学、法学概论等课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政史系采取了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学、学生管理工作,注重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政史系各项工作。
3、教育系:教育系成立于2001年7月,是集宁师专最年轻的系之一。现设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设教心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学技能四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1名,其中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助教15人(在读研究生7人),有1人荣获曾先梓教师基金奖,1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三项,在研课题一项,获得自治区科研成果二等奖二项。出版著作二部。教育系承担学校教育学、心理学及小教大专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有设备先进的心理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室。
4、英语系:集宁师专外语系成立于 1978年,是我校成立较早的系部之一,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我系现有教职工48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长期聘用外籍教师2-3名,曾有1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获乌盟行政公署“记功奖”,多人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或参编教材,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成就显著。
我系拥有设施良好的语音室4个, 能同时容纳190多人上课;调频电台2台,可同时播放4套英文节目;我系资料室拥有各类杂志、报纸、图书及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DVD等各种音像教学资料,种类齐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也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了国内外文化、风俗,培养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用等多种能力。
我系现有14个教学班级,学生近 600人,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锻炼了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语系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初中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英语教师。
我系设置综合、听说、阅读和公共英语等教研室,配置多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综合英语、阅读、听说、语音、口语、英语写作、英美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第二外语等。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我系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求实创新,拼搏进取,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力争将每个学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为社会为国家不断输送精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
5、数学系:1977年9月成立乌盟师范学校大专班,并于1978年3月招收77级数学教育专业大专班,从1977至1998年每年招一个班(数学教育专业),1999年招两个班,2000年招了四个班(三个数学教育专业、一个小学数理教育专业),2001年招了三个班(两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个小学数理教育专业(蒙)),2002年招四个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3年招了三个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4年招了三个班(数学与信息类),2005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为数学教育专业。
2001、2002年招了两个春季班(数学教育专业)
成人班:1985年、1986年、1988年、1990年(数学教育),1993年,1994年(数学与计算机)。
1983年在原大专班理科组的基础上成立乌盟教育学院数学系, 1985年更名为乌盟师专数学系,1995年更名为集宁师专数学系,199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专科生。是学校建系最早、发展最快的教学系之一。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在新老教师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下,建立了全 日制专科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负重自强的优良传统,树立了“团结进取、严谨求实”和“忠诚、严谨、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取得了较显著的办学效益。数学系为内蒙古自治区内外和乌兰察布市培训培养了1752名合格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数学教学的主要力量,在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和乌兰察布市有影响的模范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以我系学生为主的大学生数学建模代表队在04、05年获全国二等奖及多项赛区奖。
2003年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集宁学院数学系,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带动了数学系的发展。
从2001年开始分别与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扬州师大签定了专升本协议,2001―2005年专升本学生共计221名。
数学系(数学教育与软件技术专业)共600名在校生,06年秋季开始分专业教学。我系现有专兼职教工39名,行政4名,教师35名,专任教师2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0名,外聘教师7名。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人,研究生班结业9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现有4个教研室:函数论教研室、代数教研室、几何教研室、基础教研室。
近年来我系教师在各类刊物共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一项校内教学成果二等奖。主(参)编教材3部,计划2006年出版主(参)编教材3部。
多年来,根据国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数学系调整教育思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基础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体改革,注重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基础教育实用型专门人才。
6、计算机系:计算机系的前身是乌盟教育学院科教处,成立于1984年,主要负责学院的科研与公共基础教学工作。随着工作职能的改变,于1996年改为电教计算中心。计算机教育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作为数学系的计算机教育方向招生)。2000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系,并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同时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两个专业。于2001年正式招生。截止到2005年底共计毕业全日制学生1200多名。目前在校生人数900多人。
系目前设有七个教学机构和六个实验室,分别为公共基础教研室、专业基础教研室、软件教研室、网络教研室、媒体教研室、电教教研室和计算机教育与应用研究所;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模拟数字与接口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电教设备使用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拥有教学设备2000多万元。
现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的年轻教师队伍,现有教授 2 人,副教授 2 人,高级实验师 2 人,讲师 11 人,软件设计师2人,实验师7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含在读)教师 6 人。几年来,我系教师先后承担并完成自治区和学校多项教学、科研项目,发表论文80多篇。这些师资力量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系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根据国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系紧跟时代发展调整教育思想,面向基础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人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实用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7、物理系:集宁师专物理系的前身是乌兰察布师范大专班理科物理组,1980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招收二年制物理学(2005年更名为物理教育)专业专科学生。1983年创建乌盟教育学院物理系。 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并与乌盟教育学院合署办学,同年物理系增设电器技术(2001年改名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1992年学制改为三年,继续招收物理学专业专科学生。1995年,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撤消乌盟教育学院,原物理系正式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至今。2001年增设普通理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将电器技术专业更名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专科学生。2004年与化学系、计算机系联合招收普通理科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和高职通信技术与网络专业专科学生。截止到2005年底,各专业毕业生总人数1234人,其中专升本82人,2002年以前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9.5%。
物理系现有物理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综合理科教育3个普通理科专业和通信技术与网络1个高职专业,共643名在校生。现有教职工36人(含聘用2人),专职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人,中级职称教师7人,获硕士学位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理论物理研究生班结业的11人。现设有力热、电光原、电子电工三个教研室;建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一)(二)、近代物理学(一)、中学物理教学法、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学与电路分析、电视机、EDA、PLC(一)、通信原理共14个实验室分室。正在筹建近代物理学(二)、通信技术、CNC技术、PLC(二)、传感器技术、电力传输、变压器等多个应用性实验室。
多年来,根据国家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物理系调整教育思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基础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主动适应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体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人才。
一、系部基本情况
1、专业设置
物理系在原有物理学和电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于2001年增设了普通理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将电器技术专业更名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于2004年与化学系、计算机系联合开办了普理综合理科教育和高职通信技术与网络专业。于2005年将物理学专业更名为物理教育专业。
2、师资队伍
物理系现有专职教师30人,聘用教师2人。其中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5人,讲师4人,实验师3人,“双师型”教师13人。获硕士学位1人,在读研究生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人。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完成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项,在国内省部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6篇,主编高校教材6部。近十年荣获校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称号78人次(自治区级奖励9人次),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担任全国或省级学术团体领导职务的专家3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本系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较高,但师资队伍较为年轻化,流动性也较大,从2002年起已有11名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
表1 物理系师资队伍情况表
专职
教师
兼职
教师
客座
教授
博士
在读
硕士生
研究生
学历
本科
学历
高级
职称
中级
职称
双师型
教师
30
5
1
5
5
12
16
10+6
7
13
3、学生情况
截止到2005年底,物理教育专业培养了11届普理二年制、2届成人二年制、11届普理三年制毕业生共1093人,其中成人毕业56人,专升本61人;电器技术专业培养了二年制毕业生22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了三年制毕业生41人,其中专升本15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了三年制毕业生78人,其中专升本6人。现有各专业三年制在校学生643人,共12个教学班。
物理系始终坚持以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根本,高度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等诸方面综合素质,从人文社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到举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社交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各年级学生都经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学生中普遍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生素以“理论扎实,技能熟练,敬业务实,吃苦耐劳”赢得社会的认同,在工作岗位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老毕业生都在各自从事的教学、行政管理、商务等不同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以前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9.5%。
表2 物理系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专业名称
入学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备 注
物理教育
1980.9
~1988.9
243人
1982.7
~1990.7
243人
成人32人
电器技术
1985.9
22人
1987.7
22人
自费生2人
物理教育
1989.9
~1997.9
474人
1991.7
~2000.7
489人
师资生36人,成人24人
物理教育
1998.9
64人
2001.7
81人
师资生32人,专升本10人
物理教育
1999.9
62人
2002.7
27人
专升本2人
物理教育
2000.9
35人
2003.7
35人
专升本12人
物理教育
2001.3
31人
2003.12
31人
专升本1人
物理教育
2001.9
19人
2004.7
19人
专升本7人
物理教育
2002.3
12人
2004.12
12人
专升本2人
物理教育
2002.9
103人
2005.7
100人
退学、开除、转系各1人,
专升本16人
物理教育
2003.3
31人
2005.12
29人
休学2人,专升本10人
电子信息工程
2001.9
15人
2004.7
15人
专升本4人
电子信息工程
2002.9
26人
2005.7
26人
专升本6人
应用电子技术
2001.9
38人
2004.7
38人
应用电子技术
2002.9
45人
2005.7
40 人
退学4人, 开除1人,
专升本6人
合 计
物理教育全日制毕业978人、成人毕业56人,专升本59人;电器技术毕业22人;电子信息工程毕业31人,专升本10人;应用电子技术毕业72人,专升本6人。
表3 物理系在校学生班级和人数统计表
专业名称
入学时间
班级名称
班级人数
备注
物理教育
2003.8
2003物2、3班
70,63
复学1人,专升本1人
2004.8
2004物1、2班
61,59
留级2人,退学1人
2005.8
2005物1、2班
57,56
重修2人,休学1人,保留学籍1人
电子信息工程
2003.8
2003电信1班
42
2004.8
2004电信1班
38
退学1人
2005.8
2005电信1、2班
42,41
综合理科教育
2004.8
2004综合理科班
61
通讯技术与网络
2004.8
2004通讯技术班
62
退学2人,转系1人
合 计
在校生12个班,643人
4、实验室情况
物理系现建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一、二)、近代物理学(一)、中学物理教学法等7个基础物理实验室分室,价值约273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500m2;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学、电视机、EDA、PLC(一)等6个物理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分室,价值约225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约420m2;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1个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分室,价值约15万元人民币,使用面积80m2;物理系所属多媒体教室1个。
2006年初签署合同,学校与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256万欧元(含培训费、安装费、运输费)的仪器设备,其中的大部分将用于本年度完成物理系规划中新增近代物理学(二)、通信技术、CNC技术、PLC(二)、传感器技术、电力传输、变压器等7个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的建设。
5、教学改革
2002年我校开始实施“按类教学、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物理系结合本系的具体教学实际情况,先后对2002级、2003级的物理教育专业与新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按类教学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前两年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第三年则按分专业、重技术进行培养。由于条件所限,从2004级开始,物理教育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再采用“按类教学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仍沿用以前分专业培养的教育模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学习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进行了充实、修订和完善,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加大教学与实验设备的投入,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和处理问题紧密结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习和技术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校园文体和课外活动,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综合技能普遍提高。
6、科研情况
物理系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与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项目,出版发行高校使用教材,编辑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撰写教学研究与基础科学研究论文。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完成学校教学改革项目1项,5门课程已完成建设等待评估,在国内省部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6篇,教师主编教材6部。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普遍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使物理系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系部特色
(一)总体特色
1、学科特点决定了各专业实验性强的特点
物理系现有的物理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综合理科教育、通信技术与网络四个专业中,无一不与实验紧密相关。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条件、教学过程都可以看出,理论与实验是物理系各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验不只是形成理论的重要方法,更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2、培养目标决定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的特色
根据物理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教学和处理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既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又掌握专业实验技术。纵横全局,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校园文体和课外活动,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物理系近几年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具有以下能力:(1)汉语的写作、演讲能力,三笔书写能力;(2)较为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3)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为熟练的专业基础与技术操作能力;(4)相当的专业课程自学和教学能力;(5)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活动能力。
毕业生除可获得毕业证外,还可在在校期间获得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
(二)物理教育专业特色
从学生素质、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三大主要因素来看,物理系的物理教育专业为本系的优势专业,其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总结26年来物理教育专业的办学历史经验,我们认为本专业的显著特色是: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验证。
1、体现在培养目标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最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物理教育师资,具有健康良好的身心,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物理专业基础知识,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基础和专业技术实验,基本掌握物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一定的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胜任初中物理教学或其他教育工作,也能从事企、事业相关部门工作。
2、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验课并存并重,将理论与实验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自建立本专业以来,任何时期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都是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按实验课时数为理论课时数的1/3安排,任何一门专业理论课与其相应的实验课总是同时并存,只是随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它们占总课程的比例有所调整。
1993年学制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有所增加,之后的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虽有调整,但整体变化不大。以2001级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为例,专业理论课占总课程34.9%,专业实验课占总课程11.4%,实验课占理论课32.7%。从2002级至2003级,本专业与新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用“按类教学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前两年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第三年则按分专业、重技术进行培养),但在其中的本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理论课仍占总课程33.8%,专业实验课占总课程11.2%,实验课占理论课33.1%。由于条件所限,从2004级至2005级,本专业与新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再采用“按类教学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仍沿用以前的教育模式,此时的教学计划中,专业理论课占总课程35.1%,专业实验课占总课程11.1%,实验课占理论课31.6%。
3、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运用了自然科学的认知规律。
本专业从制定教学计划到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理论课教师还是实验课教师,都能认真备课,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教学时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和处理问题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从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挖掘学生个人潜力,使学生在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的同时,又掌握了专业技术。物理系学生的教育实习,在实习学校的师生中普遍获得了好评;物理系科技活动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和所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深得师生和社会好评;相当多的学生在校期间承担初高中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家教工作;少部分实验技术好的学生还能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工作;物理系的学生社团,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活动,在我校和当地社区具有极好的口碑。
4、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坚持以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教育根本,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展示了物理人的科学素养。
长期以来,本专业教师坚持以学做人、做事、做学问为教育根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排忧解难。通过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教学和处理问题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通过让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三笔比赛、模拟讲课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再经过严格的教育实习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再通过校、系组织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校园文体和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课堂教学到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个人到班集体再到全系,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师生凝聚力强、理性强,个人违纪少,集体、个人荣誉多。
从2003年至2005年,本专业集体荣誉18次,学生个人获奖240人次,申请入党率40%,入党48人次。
本专业毕业生素以“理论扎实,技能熟练,敬业务实,吃苦耐劳”赢得社会的认同,在工作岗位上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老毕业生都在各自从事的教学、行政管理、商务等不同工作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3年以前的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9.5%。
表4 物理教育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一览表
入学时间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年底就业人数
就业率
2000.9
2003.7
35
34
97.1%
2001.3
2003.12
31
31
100%
2001.9
2004.7
19
19
100%
2002.3
2004.12
12
12
100%
2002.9
2005.7
100
100
100%
2003.3
2005.12
29
29
100%
平 均
99.5%
专业设置
None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
2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实施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形成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职教师资。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
学校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重点专业14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有省工程中心、省工程技术中心、省重点建设实验室5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常州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工程技术中心6个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