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创建于1992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以实施本科教学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下设商学院、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创业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国际护理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涵盖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7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36000余名,教职工2200余人。
一、基础设施
学院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校园面积2020亩,校舍建筑68.5万平方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建有千兆校园计算机宽带网、卫星数字传输接收系统、多功能多媒体转播网络、校园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教学服务设施;建有多功能对外贸易模拟公司、会计模拟与电算化实验室、宾馆管理模拟实习中心、人机语音交互视听说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视节目非线性编辑与采编中心、多媒体语音教室;建有电力拖动、电工电子线路、计算机程序控制、PLC与EDA、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等护理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等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培训中心。
馆藏图书200余万册(件),各类报刊杂志2200余种,中文电子图书近30万册(种)、电子期刊7600余种,会议及学位论文35万余篇,网络数据库拥有外文电子期刊5000余种。
建有多个塑胶标准田径运动尝篮球尝排球尝网球常建有可供5000人观看比赛的中心运动场及各类体育教学设施。
二、办学思想和领导班子
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政策法规,自觉接受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社会监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学校的公益性质。
学院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即把学院建成一所以商科为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科等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普通高等学校。立足陕西,服务全国,放眼海外,为政治经济文化前沿实践领域,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多元成才发展,终身学习进步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坚持教育创新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使学院成为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完备,学科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普通高校。
学院设有董事会、党委、院务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组成了老中青结合、团结务实的院务委员会。院务会由以下同志组成:董事长、院长黄藤,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玉华,执行院长李立,副院长杜瑞清,副院长高战华,副院长李汝峰,副院长黄维,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花智勇,党委副书记周战利,院长助理李莉,规划与基建办公室主任杨富学。
学院聘请了一批资深专家教授担任二级学院主要领导,外国语学院、国际合作学院院长杜瑞清,商学院院长王文博,人文学院和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肖云儒,工学院院长曹天顺,医学院院长潘承恩等。
三、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地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吸纳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年龄与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包括高等院校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年富力强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
当前,著名英语语言学家杜瑞清、著名法语学专家刘志威、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著名医学家潘承恩、统计及计量经济学专家王文博、高级工程师曹天顺、电子科学技术专家王仁道等一大批权威专家主导者全校各学科建设,领衔教育教学。
学院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聘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优良教育资源,发挥了老专家、老教授在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专业均配备有学科带头人和副高职以上教学骨干,各门必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配有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对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提高其业务素质。一是建立导师制,由老教授、专家传、帮、带;二是送往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三是鼓励报考在职研究生,提高其学历层次;四是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通过二至三年的培养,使其大部分取得硕士学位或达到同等水平。
四、教学与学生管理
学院按照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发展优势专业,扩大专业适应面,形成了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为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奠定了基矗
在教学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与评价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程序;深化教学改革,试行分级教学和弹性学制,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优越的条件;积极推进多专业证书制,增强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竞争力;加强英语、计算机、护理等应用性较强课程教学改革。精简课时,强化基础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实与拓展多媒体教室,积极尝试网络化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严格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例如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打破考试与考查的界限,建立闭卷、开卷、面试、口试、实验报告、读书报告等多形式考试及管理办法;打破校内外考试的界限,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各类考试,成绩合格者该课程可在校内免试,并计算学分。
这些改革尝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第二届陕西拾新希望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累计达百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狠抓“两课”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有37000余名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6700余名积极分子光荣入党。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坚持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公寓管理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有力、有机的学生管理网络。使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处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有效保障了正常教学秩序。先后获得陕西拾文明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强化育人意识,突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学生。苏昊同学蝉联2003、2004年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国赛区冠军。王颖同学获“全国三好学生”称号;白丽霞同学获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陕西赛区第一名;万静丽同学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多名学子连年摘得“陕西新闻奖”和“陕西高校新闻奖”。
五、科研工作
在狠抓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适合民办高校实际和特点的科研工作,积极履行大学的学术研究职能,初步形成了以民办教育理论研究为突破口,以人文社科和软件开发研究为特点的科研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在学院董事会提出“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指导思想的推动下,科研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矗
十一五期间,我校在科研管理、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继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应用法学研究所”、“外国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艺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所”、“汽车技术研究所”等12个研究机构。编辑出版报刊《科研简报》27期;《民办教育研究》杂志45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4期。
同时,我校教职工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1项,获得立项课题59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39项,校内课题16项。课题结题: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25项,校内课题12项。在全国各类出版社(包括国家五大出版社)出版各类编著、译著共75部。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88项,其中各种学术论文获奖37项,各种出版著作获奖16项,各类科研项目获奖35项。
截至目前,全校教职工共发表科研论文2316篇,其中:在各类核心期刊(含EI、SCI等国际检索)上发表论文255篇,在各类普通期刊上发表论文2061篇。
六、国际合作交流
学院是陕西省民办高校中最早获准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
学院与美、英、法、俄、日、韩、澳及马来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地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吸纳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年龄与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包括高等院校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年富力强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
当前,著名英语语言学家杜瑞清、著名法语学专家刘志威、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著名医学家潘承恩、统计及计量经济学专家王文博、高级工程师曹天顺、电子科学技术专家王仁道等一大批权威专家主导者全校各学科建设,领衔教育教学。
学院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聘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优良教育资源,发挥了老专家、老教授在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专业均配备有学科带头人和副高职以上教学骨干,各门必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配有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对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提高其业务素质。一是建立导师制,由老教授、专家传、帮、带;二是送往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三是鼓励报考在职研究生,提高其学历层次;四是举办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通过二至三年的培养,使其大部分取得硕士学位或达到同等水平。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计算机科学系 电气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汽车工程系管理系 中文系
专业设置
None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坚持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招聘双向选择、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原则,坚持学校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已有12届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历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以上。 校内设有省人才交流中心第三分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培训中心,为毕业生就业或出国留学广开渠道。学校网站与兄弟盛市人才交流中心联网,实行网上推荐。每年多次举办校园人才洽谈会,内引外联,校企联合,先后与全国80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输送关系。几年来,有大批毕业生赴北京、上海、广州毕业生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前培训和就业,每届毕业生在六月中旬前均能顺利就业或出国深造。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需求始终是民办学校立足的根本。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真诚求理解,以贡献求支持的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吸引学生,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留住学生,以高水准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以突出的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以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取信于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