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目前,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85.3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600余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图书馆藏书210万册。
学校设有造纸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15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二级授权点1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4个、二级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49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4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0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拾13115”科技创新专项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先后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26部,发表论文7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538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89篇。专利工作成绩突出,授权专利1060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数量排名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16名,陕西高校第1名;在2010年底全国高校有效专利数量排名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26名;在2005年全国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排序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39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科技大学佛山研究院、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2006年陕西省发改委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又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科大学子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电脑鼠走迷宫”等国家级比赛中摘取多项桂冠,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3%以上。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陕西科技大学已经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管理改革为手段、党建创新为保证,扎实推进“质量、人才、效益”三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贡献度和办学国际化水平,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专业名称
系?? 别
专业(方向)
招生
名额
学制
音乐学
音乐学系
应用音乐学
24
本科四年
理论音乐学
6
音乐教育系
音乐教育
140
学前音乐教育
70
艺术管理系
艺术管理、社会音乐管理
115
乐器工艺系
钢琴调修、提琴制作
15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系
作曲
25
现代音乐系
影视音乐创作
10
录音艺术
现代音乐系
电子音乐制作
15
音乐表演
现代音乐系
现代器乐表演(包括:爵士钢琴、爵士萨克斯、爵士长号、爵士小号、爵士吉他、爵士鼓与现代流行打击乐、爵士贝斯)
13
声乐系
美声唱法
45
民族声乐教研室
民族唱法
30
钢琴系
钢琴演奏
30
管弦系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管、圆号、小号、中音号、长号、大号、打击乐、竖琴、古典吉他
65
民乐系
二胡、高胡、扬琴、琵琶、三弦、阮、古筝、笛子、笙、唢呐、大提琴、低音提琴、民族打击乐
53
流行音乐系
流行音乐演唱
90
流行音乐演奏
20
指挥专业
指挥(乐队、合唱)
4
舞蹈学
舞蹈系
舞蹈表演与教育
80
舞蹈与音乐
100
专业设置
None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
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年来均在91%以上,部分专业的供需比达1:10以上。我校在全国建立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的380余家就业、实习基地,打造了就业新平台,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创新能力突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历届本科生就业率统计
届别
毕业生总人数(人)
就业人数(人)
一次性就业率(%)
2008
3534
3395
95.39
2009
4297
3928
91.41
2010
4741
4475
94.39
历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情况
就业去向
2008届(%)
2009届(%)
2010届(%)
机关、科研、教学等事业单位
2.86
3.56
1.49
各类企业
80.62
75.02
78.95
国家基层项目
0.14
0.4
0.11
升学、出国
11.15
11.28
13.19
历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
就业地域分布
2008届(%)
2009届(%)
2010届(%)
西部
32.14
48.57
49.12
中部
25.89
19.53
16.92
直辖市及东部沿海
41.97
31.90
33.65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画、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艺术设计、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